为了加强教师间的学习和交流,提升新入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12月10日,高2026届生物学科组在录播室开展了新教师入门课教研活动。此次入门课由冉珊珊老师呈现《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一课。
展示课中,冉老师的教学思路清晰,通过对教材进行整合,教学内容丰富。学生踊跃的发言,与冉老师默契的配合,使整节课生动有趣。课堂选取的教学素材也贴近生活,她以濒危动物大鲵——“娃娃鱼”的视频为切入点,分析目前大鲵的生存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大鲵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哪些”,然后进一步提问:“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种群数量特征的”,以问题导入本课。
首先,冉老师围绕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展开教学,从阳光、温度和水分三个因素讲解了它们是如何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在讲解非生物因素时,她为学生呈现了大量视频、图片资料,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同时,得到相关结论:①同一非生物因素对不同动植物种群的影响是不同的;②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
接着,冉老师巧妙地利用另一个大鲵视频过渡到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中。这一环节通过师生合作探究,得出了“种内竞争会使种群的增长受到限制”的结论。她进一步列举“森林中不同植物竞争阳光和养分”、“草原上非洲狮与猎豹竞争食物”等例子,逐步引导学生思考种间竞争也会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冉老师还别出心裁地利用教材上的材料,深入说明种间竞争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课堂亮点在于冉老师对猞猁和雪兔之间种群数量变化的分析。通过折线图可以看出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变化呈周期性,那么如何来解释这种周期性呢?她以表格的形式展现出猞猁和雪兔之间种群数量变化的因果关系后,请学生上台画出猞猁和雪兔之间种群数量变化的关系图并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随即理解这二者之间数量变化互为因果,二者为捕食关系,猞猁种群数量增加导致雪兔减少,而雪兔的减少又会导致猞猁数量的减少。精彩的分析结束后,冉老师还不忘提醒学生影响雪兔种群数量的不只有它的捕食者猞猁,还有其食物和其他非生物因素。
课堂最后,冉老师在知识应用上进行拓展。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讲到种群研究的应用,包括指导渔业的捕捞和有害生物的防治,随后回扣大鲵的保护可以采用提高繁殖率和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保护大鲵。做到首位交相呼应,落实学科素养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课程结束后,生物组的全体老师们都积极参与课程评价。大家结合课堂实际情况,各抒己见,共同探讨教学中的得失与改进方向。生物组的老师们充分肯定了冉老师的备课扎实,举例贴近县情,并且对于课堂时间把控很好。在教学课堂中能感受到教师的松弛感和融洽的师生关系。当然,也就本堂课提出了宝贵的建议认为:如果整堂课用大鲵的例子贯穿始终会更好,一个情境到底,课堂更流畅紧凑。不过作为新入职三个月的教师,冉老师的表现已经是十分优秀了。
截至目前,2026届生物学科组三名新老师的入门课都已落下帷幕。新教师入门课活动不仅为新教师们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交流学习的平台,更是在学科组中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增强了学科组之间的凝聚力。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相信新教师们通过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不断学习,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砥砺奋进、赓续前行,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昂扬的精神风采绽酉阳二中教师最美的风采!
图/文:冉路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