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端访问

  • 微信服务号

聚焦课程思政 落实立德树人

发布人:管理员    来源:酉阳二中官网   发布日期:2023-12-25    浏览量:289

 在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要求下,高考的“教育引导”功能如何发挥、“育人功能”如何体现,是教师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国家在人才选拔的“智育”层面无疑是显性的,而对“德育”层面的考查往往是隐性的。为探究德育在高考地理学科中的考查情况,2025届地理组开展了一次“思政育人视觉下的高考试题分析”活动。

此次集体备课主讲人为中组部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团队成员重庆一中支教教师母志香。

本次活动立足于课程思政视角,母志香老师以近5年地理高考真题为例,剖析高考试题中“思政教育元素”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整合方式,探讨了高考试题中的“育人”和“育才”。

母老师收集了近5年地理高考试题对各思政教育元素的响应情况,选取部分示例,分析了四个维度下地理高考试题的思政考查特征。

一、政治认同——坚定不移跟党。走在地理学科落实“政治认同”的思政育人目标主要表现为认同我国区域发展战略、认同我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一方面,高考试题以我国现行发展战略为背景材料设置城市、产业等相关问题,展现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引导学生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动将个人梦想融入中国梦;另一方面,通过高考试题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无论是在面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还是其他有发展困境的区域时,总是以积极的态度和科学的手段解决发展问题,从而认同新发展理念,坚定在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科学发展道路的信心。

二、国家意识——维护权益卫国安。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海洋兴衰关乎国家发展利益,地理学中的尺度思想和空间格局观念对唤起学生海洋国土认知和海洋权益意识具有很强的促进意义,课标在必修、选择性必修及选修的内容要求部分均涉及海洋教育。但从地理高考试题的统计结果看,“国家意识”一级目标下,试题与“海洋意识”的思政情境链接还处于探索阶段,其原因可能是新课改使得相关试题的设计具有滞后性;“国家安全”的考查内容和形式近年来逐渐丰富,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问题受到相对更多关注。实际上,社会经济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与国家安全密切相关,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只是“冰山一角”,而“生态、国土”甚至是无形的“文化、经济、科技”等均与国家安全相关。因此,落实“国家安全”的思政目标,仍要在不同模块下挖掘与国家安全相联系的内容,多方面渗透国安教育,期待在我们一线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早日促成“国家意识”育人目标落实。

三、文化自信——厚植情怀强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和最持久的力量。高考题设置了与科技水平进步、综合国力提升等给我国带来的国际机遇或与我国大型工程建设的相关试题情境,为中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提供了现实层面的支撑,使学生在感受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国力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高考试题也设置了一系列与家国情怀相关的试题情境,引导学生在不同尺度的地理环境中感受中国一脉相承的文化,以此增强对祖国、家乡的真挚情感,使学生的人文情怀与科学素养协同发展,实现“立德”与“树人”的有机统一。

四、人格养成——把握时代树新人。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不可逆转,生态文明也成为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新的文明形态,地理学科从自身内容特点出发帮助学生养成具有“全球观念”和“生态文明”的品格,成为其在塑造新世纪人才上的特别贡献。例如,高考试题将顺应时代潮流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试题考查,为学生在新时代认识世界发展大势坚实品格基础;又如2019年全国丙卷1、2题小切口考查厨余垃圾处理,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在身体力行中体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从而把握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形成正确的历史眼光和时代站位。

地理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学科,一线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地理学科特色,全方位助力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图文:田丹  核稿:田亭 戴志强  审稿:冉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