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新教师专业发展,夯实课堂教学基本功,技术组于2025年10月30日开展新教师入门课听评课活动。文洪浪老师以通用技术必修二《结构与设计》中“认识结构”为主题,呈现了一节逻辑清晰、内容扎实的课堂教学,展现了良好的教学潜质与专业基础。
一、情境导入贴近生活,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文老师以"发现身边的结构"为切入点,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桌椅、门窗、灯具等常见结构,将抽象的技术概念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相连接。随后播放精心制作的结构视频,从蜂巢的精巧构造到现代建筑的宏伟架构,从自然界的鬼斧神工到人类的巧夺天工,生动展现了结构的技术之美。这种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的情境创设,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深入探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内容设计层层递进,突出重难点教学
课程围绕"结构组成与概念"、"结构受力分析"及"结构类型与特征"三个核心环节展开层层递进的教学。在结构概念教学中,文老师引导学生从签字笔、水杯、凳子等常见物品中观察分析,总结出“结构=构件+连接+架构”的认知模型,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结构观念。在受力分析环节,教师通过拔河绳索、剪刀剪纸、挤压海绵、拧干毛巾、弯曲鱼竿等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结构的形变情况,归纳出拉力、压力、剪切力、扭转力和弯曲力五种基本受力形式,并通过单杠的多种受力情况分析巩固所学知识。最后,通过铅球、脚手架、安全头盔等典型结构实例,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实体结构、框架结构和壳体结构的特征及其受力特点,实现从感性认知到理性理解的跨越。

三、任务驱动促进迁移,注重知识实际应用
文老师以“赵州桥为何能承受巨大压力”为核心探究任务,组织学生开展结构化分组讨论。该案例设计具有典型性与综合性,既涵盖拱形结构的受力特点分析,又涉及实体结构与框架结构的特征识别,要求学生有机整合本课所学的结构概念、受力形式与类型特征等知识模块。通过讨论,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结构概念的理解,更培养了技术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这种以真实问题为导向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技术课程的应用价值,有效打通了知识学习与能力转化的路径,促进学生从技术认知向实践创新的深度迁移。
四、研讨反馈助力成长,凝聚共识优化教学
课后,技术组全体教师立即开展深入的教学研讨。大家充分肯定了文老师作为新教师展现出的教学潜质,特别是在教学内容逻辑架构、知识点层层递进方面的优势。同时,基于提升教学效果的考虑,教师们提出了以下建设性建议:进一步优化课堂导入环节,选取更具代表性和吸引力的素材;增加实物教具的使用,增强课堂的直观性和体验感;精心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具有典型性的教学案例;规范使用技术语言,提升教学严谨性;合理分配课堂时间,增加学生自主探索和互动交流的机会。

此次入门课展示与研讨,不仅展现了新教师的教学潜力,也体现了技术组“以研促教、共享成长”的良好教研氛围。通过集体听课、深入研讨、建言献策,教师们共同营造了开放、互助、专业的教研文化。技术组将继续加强教学交流与资源共建,通过常态化开展教学观摩、专题研讨、集体备课等活动,推动教师队伍整体教学能力的持续提升,为学校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
图文:李代学 游政 文洪浪
核稿:张黎虹 戴志强
初审:高旭
复审:李朦
终审:冉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