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助力新教师快速适应教学岗位、提升课堂教学能力,2025年10月16日,高2028届地理组组织开展了新教师执教入门课,地理教研组长李永芳老师,高二冉红梅和高一全体地理教师参与本次教研活动。

本次课程由新入职的姚燃老师主讲,授课内容围绕“大气的垂直分层”展开。本次活动以“聚焦课堂、精准点评、共研共进”为核心,通过听课、评课、反思与指导,全面助力新教师专业成长。
一、知地明理,探索大气密码
1.主线贯穿,情景启思
本堂课以2025年7月末北京强降雨的真实天气事件引入,贴近日常生活,引发学生思考。并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降水形成的条件(包括充足的水汽,凝结核,抬升或上升形成的降温),从天气事件过渡到大气的分层。

2.探究驱动,自主学习
结合暴雨中直升机、无人机、气象卫星应用案例,设3个探究任务(对应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引导学生读教材、析图表完成“各层高度、气温变化、空气运动、与人类关系”探究;并通过实验视频模拟两大气层运动特点,助学生直观理解“上冷下热”“上热下冷”的空气运动差异。

3.体系梳理,构建脉络。
通过表格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加深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点的印象。
二、凝心聚力,深度研讨,促教学相长
课后评课环节,全体参与教师围绕课堂设计、教学实施、素养落地展开深度交流,形成“亮点共赏、问题共议、策略共建”的研讨氛围。
(一)课堂亮点,点亮课堂。
1.精心备课,主线清晰,情境贯穿,贴近生活实际
本节课:以“天气事件—降水条件—大气分层”为主线,逻辑清晰;创设真实情境,将地理知识与生活经验结合,落实“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提升学生兴趣与参与度。
2.技术辅助精准高效:实现可视化教学的轻量化与高效化
实验模拟视频简洁直观,没有冗余信息,精准解决“大气运动特点”的抽象理解问题,体现“技术为教学服务”的核心原则。
3.任务驱动,进阶赋能:构建梯度化探究学习路径
三个探究任务对应不同大气分层,难度由浅入深,且通过“案例+图表+实验”的多元支撑,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地理学习方法,主动学习新知。
(二)优化方案与改进策略。
李永芳老师指出:情景选择需更考究,具代表性,紧密贴合核心教学内容。郭朝辉老师指出:课件内容略显冗杂,需精简课件,突出重点;加强板书设计的练习,确保板书结构清晰、逻辑性强。谢娟老师指出:导入耗时过长,应缩短导入环节的时间,确保更多时间用于核心知识点的讲解和互动。张文鑫老师指出:问题设计需更具体,确保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意图和答题方向。

(三)实践价值:新教师成长与学科教研双赋能
1.本次公开课通过组内教师的“亮点肯定”,增强了新教师的教学信心;通过“精准建议”,明确了后续教学改进的方向,帮助其快速把握“核心素养导向下地理课堂”的设计逻辑,避免独自摸索的试错成本。
2.推动教研组提质增效:对地理教研组而言,本次活动进一步完善了“新教师培养—集体研讨—经验沉淀”的教研机制。通过聚焦课堂细节、碰撞教学思路,将个体教学经验转化为集体教研成果,为后续新教师培养、常规课堂质量提升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路径。
三、潜心执教启新程,深度教研向未来
“教”以潜心,“研”以致远。本次高2028届地理组新教师入门课活动,既是对姚燃老师教学能力的一次集中检验,也是教研组落实“以研促教、共研共进”理念的生动实践。姚老师的课堂以“真实情境”为引、以“自主探究”为核、以“素养落地”为目标,为新教师入门课树立了良好范例;课后的深度研讨,则让“个体成长”与“集体进步”相辅相成。
未来,高2028届地理组将以此次活动为起点,持续以“课堂提质”为核心,常态化开展精准教研,探索核心素养导向的地理教学新路径。全体教师将携手深耕、研思并进,以地理之思点亮学生探索世界的眼眸,以教研之力筑牢学科发展根基,为培育时代新人贡献地理人智慧。
图文:龚慧芬 姚 燃
核稿:张黎虹 戴志强
初审:高旭
复审:李朦
终审:冉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