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维秋日,学思正浓。为有效探索新教材、新课程理念的落地路径,提升课堂教学实效,高2028届历史组于近日举行了集体备课活动,深度观摩并研讨了重庆一中张宏森老师执教的《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示范课。本次活动以专家示范为引领,通过精准的课堂观察与深入的教学评议,引导全组教师共同探寻教学创新的突破口,实现了优质教学智慧与校内教研实践的深度融合。
一、课堂呈现:观千仞之势,察秋毫之末
(一)解码图影,纵观王朝更迭。
张宏森老师的课堂以一段精心剪辑的历史视频拉开序幕。视频以动态方式呈现了三国至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与民族交融历程,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宏观层面点明本课“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两大核心主题。视频结束后,张老师引导学生完成基础知识填空,夯实史实基础,并以“这一时期政治形式的特点是什么”为问题导向,引导学生从“入境”到“入思”,体现其深厚的教学功底。

(二)剖玄析微,见微知著观大势
在讲解“三国鼎立”时,张老师并未简单罗列史实,而是以诸葛亮治蜀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其经济举措与民族政策,引导学生从“偏远地区—蜀国—全国”三个空间维度层层递进,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与逻辑建构能力。在涉及西晋与北方民族内迁内容时,他适时介绍了“太康之治”这一历史时期及其短暂的安定局面,并阐释了“五胡乱华”这一传统术语因其带有民族歧视色彩,在学术界已较少使用。此举旨在引导学生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视角审视历史,体现了执教者深厚的史学使命感与育人导向。
(三)钩深致远,关联迁移显远见
在讲述东晋与南朝这一子目时,张老师以典释理透本质,将抽象的门阀政治讲得生动具体,引导学生理解士族与皇权共治的特殊政治形态,其间还借助高考题型帮助学生理解士族与皇权的关系。此外,他将“北人南迁”与“南方开发”紧密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史料自主归纳南方经济发展的动因,展现出课程设计的系统性与历史思维的纵深感。

二、教学评议:秉匠心之思,献锦囊之策
课后,历史组全体教师展开深入评议。张宏森老师首先介绍了重庆一中历史教学的基本模式,强调“以板书构建知识框架,以PPT辅助呈现材料”的教学策略,并指出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重要性。

余红老师评价本课“逻辑缜密,从三国至南朝脉络清晰,从政治到经济层层深入,构建了系统而动态的知识体系”。黄晓老师认为“多媒体运用恰到好处,史料选择典型,营造出沉浸式历史场域,提升了课堂的学术品位”。郭朝燕老师则指出,本课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思辨中实现知识内化与素养生成,体现了“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三、反思提升:商榷建议,共研教学艺术
通过本次示范课的观摩与研讨,历史组全体教师更加认识到历史课堂不仅传递知识,更能启迪智慧、塑造灵魂。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应力求在以下方面实现突破:一是精研内容取舍,为思维深化留白。在保障教学主线完整的前提下,适度精简次要细节,将更多时间用于核心概念的深度辨析与学生思维的即时引导,实现从“讲授完成”到“学懂弄通”的转变。二是强化情感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史实讲解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家国情怀与文化认同元素,通过更具感染力的语言与情境设计,引导学生理解“多元一体”民族格局的历史必然性与时代价值。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本次示范课不仅展现了张宏森老师扎实的教学功底与鲜明的教学风格,也为历史组今后的教学实践指明了方向。高2028届历史组将以此次教研为契机,继续深耕课堂、锤炼技艺,共同打造更有深度、更有温度、更有担当的历史教学新样态。
图文:黄晓
编辑:文洪浪
核稿:张黎虹 戴志强
初审:李朦
终审: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