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强化课堂教学管理,提升教学质量,努力实现“三度”教育目标。2025年10月14日,在计算机教室探讨如何管理好教学,学生实践操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理清思路。同时,对近期计算机教学设备出现损耗情况,强化对教学班级学生的操作行为管理,确保技术实践课在计算机教室的正常有序开展。
一、强化实践操作课管理,规范学生行为及操作习惯
(一)落实“定人定位定设备”自主管理责任制
管理方式:各班需建立并完善机房座次表,明确每个座位对应的学生与设备,实现“一人一机一位”的绑定管理。此举旨在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其明确自身对所用设备负有直接保管责任。
管理流程:每节课前,由班长或团支书牵头,组织同学依据座次表对各自位置的键盘、鼠标、显示器等设备进行自查。这不仅是一种检查,更是一种责任移交仪式,将设备管理从单纯的教师监管,部分转化为学生的自主管理。
(二)建立“课前-课后”设备检查管理制度
课前检查:在学生自查基础上,授课教师需在正式上课前进行快速复核,及时发现并记录损耗情况。这既能防止因学生检查不细致而遗漏问题,也能在问题发生前确立设备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课后检查:下课后,教师不应立即离开,而应再次进行检查设备完好情况。若发现设备损坏,即可依据座次表锁定责任人,做到“问题当场发现,责任当场明确”。对于推诿情况,坚持“座位使用者即为第一责任人”的原则。
(三)善用技术手段,维护课堂纪律
尽管使用电子教室软件进行锁屏,但仍需警惕极个别学生的不良行为(如私自安装软件、拔插硬件接口等)。
备课组提醒,机房监控系统可作为追溯严重破坏行为的辅助手段,但我们的目标是通过预防和管理,避免走到调取监控这一步,营造一个自觉、诚信的学习环境。
二、优化教学进度,精准实施课程内容
鉴于本学期教学时间紧、任务重,为高效完成教学计划并确保学生顺利通过学业水平合格考试,备课组对后续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与优化,确保重点知识讲到位,学生悉知考试范围。

(一)教学内容精简与聚焦
对通用技术必修1的第三章《制定我的设计方案》:不再按部就班讲解全过程,而是聚焦于核心概念。重点讲授“标准件”与“元器件”的区别,并通过播放常用工具(木工、金工、电工)视频,让学生对常见工具有直观印象,以应对选择题中工具识别的考点。技术试验的概念需点明其与“实验”的区别。

第四章《设计的评价》:整合内容,重点讲解“工艺”概念和“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的三种类型: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其余评价流程等内容可结合习题一带而过。
(二)确立“浅讲精练”教学原则
备课组达成共识,本阶段教学不追求知识的深度与专业性,重在帮助学生建立基本概念框架,做“通俗易懂,留有印象”。
教学模式调整为“以题代练,以练促学”。通过精心筛选的习题,让学生在实战中理解知识、辨识考点,提高课堂效率。
三、规划后续安排,保障复习备考效率
为确保本学期教学任务圆满收官,备课组明确了下一阶段的关键时间节点与教学形式:
(一)关键时间节点
新课讲授期:通用技术必修1和必修2的新课讲授须在11月30日之前全部完成。
复习备考期:自12月1日起,全面进入模拟练习与试卷讲评阶段,不再讲授新课。
(二)模拟训练模式创新
“课下做题+课堂讲评”模式:将模拟试卷提前发放给学生,要求其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课堂时间则集中用于高频、高效地讲评试题,解决共性问题,传授解题技巧。
教学场地调整:试卷讲评课建议在普通教室进行。此举可避免机房环境下的设备管理与学生注意力分散问题,更能营造专注的备考氛围。
(三)教学资源准备
备课组将采用分工协作的方式,共同命制4-5套高质量的模拟试题。初稿完成后需经集体审议修订,确保试题的科学性与针对性,方可交付印刷,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备考资料。
四、总结反思
本次集体备课会,既务实解决了当前紧迫的课堂管理问题,又前瞻性地规划了后续的教学路径。全体组员统一了教学思想,明确了“向管理要秩序,向效率要成绩”的工作方向,为顺利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及优异的学业水平合格考试成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文:代学 游政
编辑:文洪浪
核稿:张黎虹 戴志强
初审:李朦
终审: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