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精准对接新高考改革要求,深化校际教研联动,精准破解高三经济题型备考难点,助力学生提分与教师专业成长双轨并进,2025年10月9日,我校政治组全体教师开展了集体备课活动。本次活动特邀重庆一中支教老师周景慧老师执教示范课,本次课程立足“学生解题能力提升”与“教师备考策略优化”双目标,以高考经济真题为载体、解题方法为核心,为全体政治教师呈现了一场兼具示范性与研讨价值的教学实践,助力教师把握经济题型考向、优化解题方法指导、提升备课效率。

一、真题领航:答案逻辑的深度解构
整堂课周老师围绕四道高考真题进行深度解析,逐题拆解,破译答案逻辑,重点分析“答案如何从材料中来,到理论中去”的推导过程:
例1设问:(1)概述图5所示的信息(2)总结“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并说明该关系背后的原因。针对图表题,周老师引导学生学会提炼图表中的关键信息,同时注意用词的准确性。在处理两者关系问题时,带领学生回顾所学的关系用语,推断可能的关系,引导学生从所学知识中找出与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相关知识,分析经济发展促进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人均寿命提升的推导过程,帮助学生构建知识逻辑。同时继续思考人的发展对经济发展有何作用。人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提高劳人才支撑——推动技术发展与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讲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相联系,进一步得出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最后帮助学生组织答案,形成完整的答案框架。
例2设问:(1)根据题17图,概括2012-2023年我国经济增长动力结构的演变特征。(2)结合材料二,说明我国应如何推动经济增长动力变革。第一小题周老师引导学生注意图表中要素、比例、变化趋势以及关键节点的把握。在分析如何推动经济增长动力变革问题时,带领学生从表中寻找答案,进行逐个分析。

例3设问:(1)概述2015-2024年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的地位。(2)结合材料三,分析我国应如何提升高技术制造业的全球分工位置,以进一步推进制造强国建设。该题周老师使学生学会揣测出题人意图,推动制造强国建设需要提升自主研发能力,科技成果的转化,将问题转换成所学知识,也要注意日常对知识的积累和知识框架的搭建。
例4设问(1)读图,分析北京文化产业的发展变化。(2)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知识,谈谈北京文化新业态的发展变化如何促进文化内需。周老师将第二小题的问题转化为所学知识,背后所考知识为供给对消费的促进,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供给刺激需求,得出相关答案。

在解题过程中,周老师展现出扎实的教学素养与专业的教学能力。其在习题讲解环节,尤为注重对图表类试题的分析,引导学生从图表的数值变化、趋势走向、类别对比等维度,精准提取有效信息,把握数据背后的本质规律;同时,始终强调对问题本身的深度剖析以及对材料的细致研读,助力学生准确领会命题意图,将教材知识与材料内容紧密结合,进而提升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奠定坚实基础。

二、集体研讨:以评促研,以课共长
在“以评促研,以课共长”的集体研讨中,周景慧老师率先开展习题课教学经验分享。她围绕“提升学生解题能力”,提出四大关键要点:一是审准问题,指导学生精准抓取题干核心信息与隐性要求;二是材料分层分析,教会学生将复杂材料拆解为逻辑层次,逐一提取有效内容;三是课本语言概括提炼,强调结合教材知识点规范答案表达;四是培养答案组织能力,通过框架搭建、论点论据匹配的训练,让学生作答逻辑清晰。
各学科组长结合听课感受深入交流。张清老师指出,高考真题研究是习题课教学的核心,周老师对设问意图和材料信息的把握十分精准,其教学逻辑为学生解题构建了清晰路径。张老师还将学生解题类比为“创作作品”,提出答案需具备“框架、论点、论据”的完整体系。郑银艳老师结合高三教学实际,强调研究高考真题对把握命题趋势的关键作用;李艳老师反思本组在高考研究深度上的不足,提出后续改进方向;董冰燕老师则从周老师的课堂中学习到“敢于质疑”的思维培养方法,认为这对高一学生的深度学习意义重大。

三、总结发言:聚焦核心素养深研,助力质量提升
最后,学科主任叶小燕老师进行总结发言。她指出,在后续课堂教学中,希望全体教师能聚焦核心素养研究,将其深度融入习题课、新授课等各类教学场景,通过情境创设、问题链设计等方式,助力学生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的养成。同时提出后期计划三个年级系统分工对试题进行分类整理,按知识点、题型、难度等维度建立题库,实现“对点学习”——让学生针对薄弱环节精准刷题,让教师依据学情精准施教,以此提升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推动学科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
本次示范课与研讨活动,不仅是一次教学方法的展示,更是一场教育智慧的碰撞。周景慧老师以真题为舟,以方法为桨,为我们摆渡了高三复习的深层路径;集体研讨中真诚的交流与反思,则进一步凝聚了教研组的共识与力量。展望未来,我校政治组将继续深化课堂改革,强化高考研究,在“教”与“研”的同频共振中,不断提升教学品质,助力每一位学生走向更广阔的成长天地。
图文:何娜 李艳
核稿:戴志强
初审:张黎虹
复审:李朦
终审: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