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端访问

  • 微信服务号

深耕细胞代谢 破解高考长句 ——高2026届生物组叶权剑老师示范课纪实

发布人:管理员    来源:酉阳二中官网   发布日期:2025-09-26    浏览量:349

为精准突破高考生物长句描述题难点,提升学生语言表达与知识应用能力,2025年9月24日,高2026届生物组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本次活动特邀重庆一中支教老师叶权剑老师执教示范课,以“细胞代谢相关高考长句描述题答案根源”为核心内容,为全体生物教师带来一场兼具实用性与指导性的教学盛宴,有效推动了组内教学经验交流与备考策略优化。

名师引领:聚焦答案根源,拆解解题逻辑

叶权剑老师凭借丰富的高考备考经验与对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刻理解,从“高考长句描述题答案来源”切入,为在场教师清晰梳理了得分关键。他指出,这类题目标准答案的用词并非无迹可寻,核心来源主要有二:一是题干信息,二是教材核心概念与原理。

在题干信息运用上,叶老师强调“命题者与答案制定者思维一致性”——题干表述往往隐含答题逻辑与语言风格,引导学生“模仿题干语言”答题,能大幅提升答案与标准答案的契合度,避免因表述偏离而丢分。而在教材知识调用层面,他以“庄稼地放稻草人”的生态学意义为例,生动对比“心里话(吓唬鸟,产量高)”与“教材语言(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的差异,明确“拒绝口语化,回归教材规范表述”是得分核心原则,让教师深刻认识到教材语言积累对学生答题的重要性。


此外,叶老师结合细胞代谢专题,针对高考长句描述题常见类型,拆解解题思路与答题模板。以“现象—原因类”题目为例,他提出“找起因—析媒介—得结果”的解题流程:“起因”与“结果”多源于题干信息,可直接提取关键内容;“媒介”则需结合教材中细胞代谢的原理(如酶的活性、细胞呼吸供能、主动运输特点等)进行推导。现场展示的2022年海南卷典例(植物根细胞逆浓度梯度吸收磷酸盐与温度的关系),更是通过“温度降低→酶活性下降→细胞呼吸速率减慢→能量供应减少→主动运输速率降低”的思维链条,直观呈现了“题干信息+教材原理”的融合应用,为教师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教学范式。


针对“依据类”题目,叶老师同样总结出清晰路径。先明确“事实数据→原理→结论”的逻辑关系,再按照“因为(原理),所以由(事实),得出(结论)”的模板组织语言。同时,他特别提醒,回答结论依据时需紧扣实验结果或概念核心特征,涉及比较类的判断时要突出对象差异,概念归属判断时需对齐大概念核心内涵,避免答非所问或冗余表述。现场展示了2023年全国乙卷中一道关于“结论-依据”类的题目,这道题的讲解过程围绕“事实-原理-结论-依据”的思维流程展开,围绕“饱和红光补加蓝光使气孔开度进一步增大”的事实,结合保卫细胞渗透压变化等原理,推导得出是蓝光促进其逆浓度吸收钾离子的结论,并以饱和红光光合速率最大为依据排除光合产物影响。

全员受益:既是展示课,更是成长课

本次示范课不仅是叶权剑老师教学能力的精彩展示,更成为全体生物教师的“沉浸式学习课”。叶老师对高考命题规律的精准把握、对解题逻辑的细致拆解、对教材知识的深度挖掘,让在场教师深受启发。一方面,教师们意识到高考长句描述题的教学不能停留在“刷题讲题”,而需引导学生“溯源”,回归题干找线索,回归教材建规范,通过刻意训练培养“题干信息提取+教材语言转化”的双重能力;另一方面,叶老师结合细胞代谢专题的案例教学,也为教师们提供了“专题突破+题型建模”的备考思路,有助于后续针对不同模块设计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化的解题思维。


课后交流中,多位教师表示,叶老师的授课打破了以往对长句描述题“难教难得分”的固有认知,其总结的答题方法兼具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将有效指导日常教学,帮助学生在高考中减少“会做但答不对”的遗憾。

总结与展望

本次集体备课以高考核心题型为抓手,以名师示范为引领,为高2026届生物组的备考工作注入了新思路、新方法。未来,生物组将进一步梳理本次示范课的精华内容,将“答案溯源”“模板建模”的教学策略融入日常教学与复习中,同时持续开展专题研讨、课堂展示等活动,不断提升教师团队的专业素养与备考能力,助力学生在生物学科学习中夯实基础、突破难点,从容应对高考挑战。

图文:李星慧

核稿:戴志强

初审:张黎虹

复审:李朦

终审: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