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4日,高2028届生物组集体观摩了张剑锋老师《细胞中的无机物》一课。课后,高2028届生物组全体成员于三号楼五楼生物办公室进行了评课,老师们认为,张老师的课堂设计精妙,亮点纷呈,充分体现了张老师深厚的教学功底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具体而言,本节课有以下突出特点:

一、 结构清晰,板书设计层次分明
张老师的板书并非简单的文字罗列,而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知识“思维导图”。主副板书区分明确,重点突出,逻辑关系一目了然。这种层次分明的板书,如同为学生搭建了清晰的知识框架,有助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知识体系,实现了知识的系统化与结构化。
二、 启发引导,问题设置环环相扣
本节课的一大亮点是设置了多个层层递进的思考题。如①活细胞中数量最多的原子是?②细胞更容易失去自由水还是结合水?③从自由水的作用分析,你认为代谢旺盛的细胞中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较高还是低?④寒冬来临时,细胞中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变化如何?等等,这些问题并非简单的知识复述,而是富有启发性,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他们从“知其然”走向“知其所以然”。学生在思考、讨论和辩论中,思维深度和广度得到了显著提升,课堂充满了探究的活力。
三、 大胆创新,教材顺序优化重组
张老师并未拘泥于教材的固有顺序,而是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的内在逻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大胆而恰当的调整。如张老师先介绍了细胞中水的分类,再根据自由水的概念,阐述了水的功能。这种“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做法,使得知识点的衔接更加自然流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实现了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四、 深入浅出,妙添实例链接生活
在紧扣教学重难点的同时,张老师适时引入了相关的科学前沿或生活实例作为补充。如脂质、纤维素等不溶于水;叶绿素、血红素的元素组成;镁离子可作为聚合酶链式反应中DNA聚合酶的激活剂等;这些“知识彩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到生物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有效拓展了学科的深度和广度。
五、 寓教于乐,妙语营造乐学氛围
张老师的语言极具感染力,幽默、生动的表达贯穿始终。如在询问细胞中所指的绿色的细胞结构(叶绿体)时,学生给出了错误的答案(细胞核),张老师巧问“细胞核有那么绿吗?”巧妙的笑话和贴切的比喻,让原本可能枯燥的知识点变得妙趣横生,课堂氛围轻松愉快。在这种“乐学”的氛围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充分调动。

六、 匠心独运,巧用谐音助力记忆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教师创造性地运用了谐音梗等记忆技巧来化解生物学中的抽象概念和复杂名词,将生物体中水的作用运用“容祖儿运稀饭”等谐音记忆,这种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形象的方法,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记忆负担,让知识过目难忘,为学生提供了一把高效学习的“金钥匙”。

总体来讲,这是一堂将科学性、艺术性与实效性完美融合的示范课。张老师不仅成功地传授了知识,更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其教学策略,特别是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和幽默谐音的记忆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推广。
图文:侯媛媛
核稿:戴志强
初审:张黎虹
复审:李朦
终审: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