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端访问

  • 微信服务号

示范绽芳华 教研谱新章 ——重庆一中支教老师刘凯《月相》公开课

发布人:管理员    来源:酉阳二中官网   发布日期:2025-09-15    浏览量:19

为了提升高三地理组全体教师的备考能力,突破教学中月相难题,高三地理组全体老师和地理组学科委员会主任李永芳老师于本周四上午第二节在高三十班听了重庆一中刘凯老师《月相》公开课。

一、 生活式导入:以疑问唤醒探索欲

刘凯老师开篇抛出自己拍的校园月相图,抛出问题“同学们知道我是什么时候拍的这张照片吗?”这一贴近生活的问题,瞬间勾起学生对“月亮变脸”的好奇。随后引导学生分享日常观察到的“镰刀月”“中秋圆月”等形态,顺势引出“月相”定义——月球圆缺变化的各种形状,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场景切入,快速建立对核心概念的认知,课堂氛围迅速升温。


二、原理拆解:用“运动+动态”讲透变化根源

为揭秘月相变化的本质,刘凯老师先通过简易示意图,清晰讲解月球的两大关键运动:公转——月球围绕地球运转,周期约29.5天,这是月相循环的时间基础;自转——月球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完全相同,因此地球始终只能观测到月球正面。

接着,他借助日地月三者位置关系的动态演示,拆解核心逻辑:月球自身不发光,人类所见月相是太阳光照射月球的可见区域;随着三者位置周期性变动,亮面区域随之改变,最终形成“从缺到圆、再从圆到缺”的月相循环,将抽象的天文原理转化为直观易懂的动态过程,有效突破理解难点。


三、实践操作:画月相图深化规律记忆

为让学生扎实掌握月相变化规律,刘凯老师设计了动手绘制月相变化图的环节。他引导学生以一个月为时间轴,按“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新月”的顺序,勾勒不同农历日期的月相形态。过程中,他在教室巡回指导,重点纠正“上弦月亮面朝西、下弦月亮面朝东”等易混淆细节,让学生在动笔过程中,将抽象的规律转化为具象的图像,记忆更深刻、理解更透彻。

四、例题检验:以“学以致用”巩固知识

课程尾声,刘凯老师用典型例题检验学习效果:“某天晚上看到半圆形月亮,亮面朝向西方,这是什么月相?对应农历几号?”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快速作答“上弦月,农历初七、初八左右”,充分体现知识吸收效果。随后,他总结月相概况、月球运动、变化规律三大核心知识点,帮助学生梳理完整知识框架,实现从“理解”到“应用”的转化。


五、课后反馈:高三地理组教师高度评价

示范课结束后,高三地理组全体教师对刘凯老师的授课赞不绝口,纷纷表示收获满满:

一致认可其“生活疑问导入+原理动态拆解+动手实践巩固”的教学逻辑,认为这种模式能有效降低抽象天文知识的理解门槛,尤其贴合高三学生对知识点“懂原理、会应用”的复习需求;高度肯定趣味导入、动态演示、动手绘图等教学方法的实用性,认为这些方法可直接借鉴到后续地理课堂中,帮助学生更轻松地掌握类似抽象知识点;称赞例题设计紧扣高考考点,“学以致用”的收尾方式能快速检验学习成果,对高三地理备考教学具有极强的参考价值,为后续教学优化提供了清晰方向。


听了刘老师的课,高三地理组准备利用集体智慧开展专题教研会,进一步研讨“抽象知识点具象化教学”方法,将本次观摩学习的成果转化为实际教学能力,助力高三地理备考效率提升。

图/文:杨仪风  

核稿:张黎虹 戴志强   

审稿: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