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端访问

  • 微信服务号

以生为本  思辨共生

语文学科“双自主课堂模式”赛课活动纪实

发布人:管理员    来源:酉阳二中官网   发布日期:2025-04-18    浏览量:252

高质量发展要求教育超越“填鸭式”教学,通过双自主模式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合作能力、终身学习意识等核心素养。基于此,我校于近日开展了语文学科“双自主课堂模式”赛课活动。此次大赛课题是《六国论》,分为说课、上课、评课三大环节,来自高一、高二、高三的9位选手为大家展示了二中语文人的别样风采。


一、说课环节

八点伊始,说课正式展开。参加说课比赛的有李聃、冉志飞、宋星瑶三位老师。三位老师立足“三新”背景,解读新课标、新高考、新教材,就“六国论”展开了说课。

李聃老师以六国灭亡视频片段作为导入,从教材构建、知识体现等方面深入解读了新课标中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进而将本节课的重点设置为论证方法的学习。李老师从教材地位、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详细的说明了“六国论”的设计意图。


冉志飞老师将这篇文章设置为三个课时,以战国七雄地图为引子,展开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冉老师重点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展开他的说课。


宋星瑶老师认为本课以“论证逻辑—写作意图—士人情怀”为线索,通过任务驱动和情境创设,引导学生从文本分析走向价值体悟。教学中需关注学生历史知识的补充,并鼓励学生联系现实发表见解,真正实现“以文化人”的目标。一篇文章,一段历史,一种情怀。愿《六国论》的理性之声与担当之志,在每位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宋老师从七大方面对这篇文章的设计做了详细的阐述。


二、上课环节

崔蒙老师上课的主题是“译海寻珠,破解文言文密码”,崔老师立足高一学生学情,力求解决学生文言翻译的痛点与难点。通过学生的自主预习,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学习了文言文翻译的组词法、联想法等有效的方法。


徐晓敏老师的课堂围绕抓取论证结构、关注论证手法,引导学生完成对这篇课文的论证结构及论证方法的认识,进而深入探讨,思辨拓展,合作讨论六国灭亡其他可能原因,在此基础之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品味本文的士人风骨。

骆云芳老师以六国相继灭亡的视频为导入,引导学生树立本文论证思路,在此基础之上重点学习本文的因果论证、假设论证等论证方法。最后让学生仿写,能够进一步习得论证方法的要领。

三、评课环节

此次参加评课的是徐俊、吴文珏、陈会玲三位老师。三位老师结合文言文教学特点与“双自主”课堂模式的核心要求对2号选手的课堂做了评价。

三位老师就本堂课的目标达成度、双自主模式体现、学生主体性激活、文言融合思辨等设计给出了充分的肯定。并就本节课的深度与广度的平衡提出了一些建议:“小组讨论多聚焦文本表层信息,对苏洵‘借古讽今’的创作意图剖析不足。” 可提供北宋历史背景资料包,要求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自主解读作者立场,强化“文化传承与理解”目标;“课堂工具仅用于答题倒计时,未发挥学情诊断功能。”  建议利用AI系统分析学生预学中的共性疑难点(如“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的句式),动态调整教学重心。总的来说,本节课在‘双自主’框架下实现了文言文教学的守正创新,以学生问题为起点,以思辨活动为主线,以现实关联为落点。若能在史料实证的严谨性(如辨析苏洵观点的历史局限性)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上进一步优化,将更具示范价值。


四、颁奖环节

此次大赛二等奖获奖教师是冉志飞、宋星瑶、骆云芳、崔蒙、吴文珏、陈会玲,一等奖获奖教师是李聃、徐晓敏、徐俊。中组部组团式帮扶团队成员重庆一中方顺贵老师为一等奖获得者颁奖,语文学科委员会主任郑清玉老师为二等奖获得者颁奖。

本次“双自主课堂大赛”以文言文为载体,以“双自主”为路径,展现了新课标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的生动实践:通过任务驱动、合作探究、多元评价,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历史思辨者”“文化传承者”,文言文学习真正成为思维进阶与价值体悟的旅程;参赛教师打破“逐句串讲”模式,以问题链贯通“文”“言”“道”,借力技术工具实现精准教学,为传统经典注入时代活力; 从“六国破灭之因”到“当代少年责任”,课堂延展出“以史为鉴、知行合一”的育人格局,彰显语文课程的培根铸魂功能。

全校语文教师将以大赛为起点,深耕“双自主”课堂生态,在文言文教学中平衡“守正”与“创新”,让经典篇章成为涵育文化自信、锻造核心素养的精神沃土。  

以古观今,以文化人;深耕课堂,静待花开!

图/文:田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