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师作为学校的新生力量,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有重要作用,经过一学期的磨合适应,新教师逐步适应教学岗位。在3月26日的生物课堂上,陈真老师以人教版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中《细胞的衰老和死亡》为课题,通过生活化案例与科学探究相结合的方式,带领高一16班学生探索细胞生命活动的终章。
陈真老师以“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联系”为切入点,展示老年人白发、皮肤松弛的图片,抛出问题:“这些现象背后隐藏着哪些细胞层面的变化?”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归纳细胞衰老的特征(如水分减少、酶活性下降)。随后,通过分析老年人的特征,一一对应在细胞层次的相关表现,帮助学生理解细胞衰老对个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在探究细胞衰老机制时,陈真老师巧妙运用动画演示自由基攻击细胞膜和DNA的过程,并借助染色体端粒缩短的动态模型,直观解释自由基学说与端粒学说的核心观点。为深化理解,他引入教材中的“克隆动物早衰现象”,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细胞衰老积累如何导致个体衰老”,并鼓励学生联系生活思考:“为什么过度日晒会加速皮肤衰老?”针对细胞死亡的类型辨析,陈真老师通过表格对比,引导学生从是否发生炎症、对机体影响等方面正确区分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
课后生物组全体教师随即展开了评课活动。他们充分肯定陈真老师的教学能力表示课堂逻辑清晰,案例贴近生活,尤其在“端粒学说”环节的动画演示有效化解抽象概念。同时提出改进建议认为在时间把控上的细胞凋亡与坏死的对比环节稍显仓促,可增设学生绘制示意图的实践活动(如用简笔画标注两种死亡类型的特征);在问题深度方面针对“自由基学说”的讨论可进阶提问“线粒体功能障碍如何加速衰老”,引导学生从细胞器功能角度深入分析。
课后陈老师认真反思,本课通过生活案例与探究任务,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学与健康的紧密联系,但在引导学生批判性思维上仍需加强。未来计划引入“细胞自噬与癌症治疗”等拓展内容,并尝试利用虚拟实验室模拟端粒缩短过程,进一步提升课堂互动性。学无止尽,以期来日更好!
图/文:陈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