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持续增强学科组成员间的教学教研交流,促进教师共同成长,11月25日,高2027届语文组在高一集体备课室开展了第十次教研活动。本次活动由张海英组长主持,共有四部分内容。
一、陈珍会老师交流分享八中学习情况与心得体会。
11月18日-20日,陈珍会老师、杨建霞老师参加了重庆八中的开放周活动,并在八中展开学习活动。在今天的教研活动中,陈珍会老师作为代表做了以“关注学习过程,促进学习发生的”为主题的交流分享发言。
首先,陈老师介绍了在八中的具体行程安排、学习过程和内容。其次,陈老师分享了她的感受:“三新”背景下,应继续探索语文课怎么上,教研活动怎么开展;在备课过程中,精心设计教学流程,要转变“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观念,“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突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要精心设计学习情境和活动,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细读、研读,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最后,陈老师还结合这次培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反思:对学习目标难易度的定位还不够准,对文本的解读还不够深刻,将来将致力于让学生的学习真实地发生。
二、邓婕老师分享第二单元第4课的教学设计。
针对必修上第二单元第4课的三篇人物通讯,邓婕老师指出可以进行群文教学,并分享了她的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让学生自主阅读这三篇文章并提炼出人物通讯的特点;第二课时,由学生来概括人物通讯的特点,老师做点拨,接着让学生对这三个人物的形象特点自主进行分析鉴赏,再在小组内部进行讨论交流,老师做分析示范;第三课时,学生分组展示人物的形象特点,课堂活跃,学生积极性高;第四课时,继续让学生互相分享对人物形象的鉴赏,给学生展示感动中国写给袁隆平和钟杨的颁奖词,让学生仿照着给张秉贵也写一篇颁奖词,并在小组中推出写得最好的来分享。
三、崔蒙老师分享第二单元第5、6课的教学设计。
第5课是《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崔蒙老师认为可以从解题入手,引导学生思考:何为“工匠”?何为“工匠精神”?何为“雕琢”?何为“时代品质”?并带着这些问题到文中找到相关内容,对文本进行梳理与解读,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思考、总结新闻评论的写作特点,并由新闻评论的学习顺势过渡到议论文的写作中来。而对于第6课的两首抒写劳动的诗歌《芣苢》和《插秧歌》,崔老师认为可以采用对比阅读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从内容、场景、吟唱的人、所采用的表现手法、所用的不同动词等角度入手来引导学生对两首诗进行解读,想象两首诗所描绘的劳动画面,感受劳动的快乐、意义与价值。
四、张海英组长做相关工作安排。
学科组长张海英结合近期工作强调以下三方面:1.及时进行周考卷的批阅和登分;2.后期教学进度及12月的联考范围的关注与跟进;3.提醒老师们早自习要给定具体目标,提醒学生激情诵读。
互帮互助凝聚集体智慧,合作研修推进高效课堂。此次语文集体备课活动中各位老师畅所欲言,将自己对教材、文本的解读和教学设计做了充分的分享与交流,开阔了大家的教学思路,提高了老师们的教研水平,使老师们都受益匪浅。
图/文:张海英